
在洞庭之南、汨罗江畔,平江如同一本厚重的典籍,以山水为页、人文为墨,每一章都是千年墨香与烽火的交融,每一行皆是山水灵韵与人间烟火的碰撞。借此“世界读书日”之际,我们邀请您用阅读的方式,解码平江这部厚重的《地方志》。
如果平江是一本书,
我们能读到什么?
第一章
《山河史》:自然书写的永恒诗行
▲汨罗江:流淌的史诗
从屈原纵身一跃的沧浪之水,到杜甫避乱时的沉吟,汨罗江的每一道波纹都是未干墨迹。如今,浮桥上的晨雾是它的逗号,渔舟划破的晚霞是它的省略号。当游客在景观桥按下快门,江水正默默续写新的段落。
▲幕阜山:云海翻页处
杜鹃花海是山野最热烈的批注,春日的嫣红从山脚漫向云端,恰似诗人笔下“春天在平江与你撞个满怀”的悸动。幕阜山上伏羲文化的斑驳印记,是古人留下的眉批,而电商直播间里打包的幕阜山农产品,则是现代平江人为这座山添加的鲜活脚注。
若将平江的山水誊写成书,每一页都需以脚步丈量,用呼吸诵读。
第二章
《热血录》:红色基因的章节批注
1928年的枪声,是这本书最铿锵的起笔。在平江起义纪念馆,泛黄的布告如同烫金书签,标记着彭德怀在誓师大会上“为工农人民服务”的呐喊。
湘鄂赣革命根据地纪念馆中,虹桥大捷的雕塑如铸铁长卷,每一道褶皱里都铭刻着苏区军民“我以我血荐轩辕”的集体誓言。
喻杰故居斑驳的土墙,如同被反复摩挲的段落。这些浸透硝烟的字里行间,藏着平江人最坚韧的基因密码。
这本书的某些页码被鲜血浸透,却因此让信仰的铅字永不褪色。
第三章
《文脉卷》:蓝墨文韵的千年眉批
汨罗江畔,屈子两千年前的纵身一跃,将《离骚》的韵脚永远镌刻在江岸上;小田村的杜甫墓祠,安放着杜公“家事丹砂诀,无成涕作霖”的叹息。汨水悠悠,两个诗魂涉江来去,却也快哉。
周令钊美术馆里,彩墨与平江山水对话绘就了《汨水平江永留芳》,画布上的汨罗江与幕阜山撞色;当暮色漫过江岸,吟诵声便从《楚辞》的竹简流出,融入江畔·怀瑾诗歌图书馆旁江面与落日的诗意互动中。
蓝墨水的上游是汨罗江,平江的文脉永远流淌在这未封笔的河床上。
第四章
《烟火集》:市井手记与当代脚注
火焙鱼是汨罗江写给味蕾的十四行诗,酱干发酵着平江迭代的记忆。这些地理标志产品,是物产章节里最生动的插图,用非遗技艺延续着千年滋味。
平江人就着这些吃食,把作家笔下的浮桥往事,拌进芝麻豆子茶中,看得入迷也不忘续杯……这些零散的旁白,让平江这本书永远处于“正在编辑”状态。
最好的故事不在书架上,而在蒸腾着平江人乡音的街角对话里。
这部地方志仍在续写:幕阜山的云海每天更新封面,凤凰山的千亩茶园年年重排新版。每个平江人都是行走的字符,在乡村振兴的章节里,正用新媒体时代的语法,将古老故事转译成当代文本。
合上这本书时,你已悄然成为下一个篇章的标题。
责编:邹泓涛
来源:平江县融媒体中心
下载APP
分享到